【资料图】
近期,多地公共充电桩充电价格上涨引发热议。7月份以来,郑州、上海、青岛、重庆等地出现了使用充电桩费用上涨的情况。如果按照动力电池电量为50度计算,一辆新能源汽车充满电的费用将超过百元,较此前上涨约35元。
这是市场需求端的反应,也是近一段时间以来,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。虽然不同地区充电桩的价格不一,一、二线城市公共充电桩的价格较高,其他城市相对较低。但是,涨价带来的反应,则都差不多,都是负面反应。
而从供应端来看,似乎也是叫苦不迭。以A股上市公司奥特迅为例,其开发的各类充电设施已广泛应用于全国各类电动汽车充电站,2020年至2022年,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.06亿元、-0.33亿元、-0.40亿元。不仅由盈转亏,且亏损扩大。而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,按照公司日前披露的业绩预告,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亏损1600万元至2450万元,仍行走在亏损之路上,且亏损额可能继续扩大。其他的充电桩企业,经营状况也大致相同,都属于有市场、无效益状态,说优雅一点,是在爬坡,说通俗一点,就是死撑。到底能不能渡过困难期,按照目前的实际状况,难度还是比较大的。
也就是说,供需双方实际都有自己的苦衷,都有自己的正当理由。对车主们来说,能够购买新能源汽车,除了享受补贴等政策红利之外,就是在充电成本、耗油成本、电池更换成本之间进行了充分比较,得出了使用新能源汽车成本较低的结论,最终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。如果充电价格上涨,导致车辆使用成本增加,且增加幅度较大,不仅会给已经购买了新能源汽车的车主带来强烈的心理反应,影响他们的使用体验,也会对准备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居民带来不利冲击,影响他们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动力。
对充电桩企业来说,进入充电桩领域,也是看中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前景,看到了充电桩领域的巨大市场空间。但是,巨大的投入成本,以及很低的回报效率,又让许多投资者心存恐惧,想涉足充电桩市场的投资者很多,有能力、有耐心、有条件的投资者则很少。虽然在A股上市公司中,已有超过30家企业涉足充电桩业务,但真正的充电桩企业并不多,更多的是把充电桩业务当作副业,先布局充电桩市场,待条件成熟时再全面进入。如此一来,对那些把充电桩当作主要业务的企业来说,压力非常大。尤其进入夏季以来,用电价格上涨。如果不同步上调充电价格,充电桩企业将无力承受。而提高充电价格,与车主之间的矛盾就会立即爆发。
充电桩行业,确实进入了两难境地。应当说,这也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,必须经历的痛苦期。如果充电桩布局跟不上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,就会影响新能源汽车推广。如果充电桩行业紧跟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,在没有政策支撑的情况下,要想健康、有序、可持续发展,难度很大,投资者积极性不会太高。一些充电桩企业积极寻求与地方政府、企业的合作,天理不容程度上,也是想借政府之手,能够在政策、资源、资金等方面获利一些支持。否则,企业真的扛不住。
于是,我们就想,对充电桩行业是否也能像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初期一样,给予一些政策上的扶持呢?譬如对每根桩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,或对用电价格实施适度让利,确保充电桩企业不在车主身上打主意。只要不打车主的主意,其他方面都问题不会太严重。毕竟,未来对充电桩的需求会越来越大,需要充电桩企业做的事也会越来越多,如果不能保护好充电桩企业的利益,导致充电桩企业无法生存下去,充电桩的布局步伐就会放慢,车主充电问题就难以解决,最终仍会把矛盾集中到提高充电价格方面。与其让矛盾反复,让矛盾围着充电桩企业、车主转,不如通过政策层面把这些矛盾化解掉,让投资者能够放心大胆地投资充电桩行业,让居民能够放心大胆地购买新能源汽车,让充电桩行业与新能源汽车行业互动发展、协调运行、有序推进。
当然,对充电桩企业来说,如何通过技术上的改进提升,管理上的精细高效,布局上的科学合理,盈利模式上的优化调整,有效降低成本,扩大盈利空间,增强成本消化能力,也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。纵然有政策支持,也只有是暂时的、短期的,更多的问题,应当由企业依据市场化要求消化,而不是政策帮忙、政府挑担,这不是企业应当选择的方式。
标签: